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社会科学部中医专业认证任务细化分解

作者:社会科学部
来源:社会科学部
发布时间:2014-06-03 16:58:14
点击数:7

社会科学部中医专业认证任务细化分解

作者:社会科学部 来源:社会科学部 发布时间:2014-06-03 16:58:14 点击数:

中医专业认证任务细化分解

完成部门:社会科学部

领域:教育计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教育课程

1.1 课程计划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1.1.1 社会科学部承担中医专业教学任务

社会科学部承担着中医专业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武装中医专业的大学生,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基本国情以及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最终增强中医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1.2 具体课程开设情况

为中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4门必修课: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三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第四至第五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

    为中医专业专科生开设的2门必修课: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第二至第三学期开设“概论”课。

同时,为本专科生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本科生第一至第六学期开课,专科生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每学期6个学时。

1.2 中医专业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社会科学部为了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采取了“一门为主、多门辅助”的基本思路。具体来讲,就是以“基础”课教学为主,以其它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辅。“基础”课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系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门课的教学只有一个学期,因此为了建立中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就有必要在其它几门课的教学中继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3 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结合

1.3.1 “基础”课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特色

本课程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本内容体系结构主要划分为四个方面教育重点:第一,以理性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人生观教育;第二,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公民教育;第三,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道德观教育;第四,以增强法律意识为要求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在开课伊始对中医专业学生介绍陕西中医学院的历史,以及国医大师及陕西省名老中医的相关事迹及专业成就,介绍本校在西北地区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向学生描述大中城市医院就业的高学历要求,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荣誉感的同时,激励学生向更高的专业水平迈进。

在人生观教育中对中医专业学生,由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辩证论治”作为引入,以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统一性上为基础,弘扬中医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及朴素辩证法,以及历代先贤对怪力乱神的坚决斗争,强调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将其与封建迷信做彻底的割裂。再由此导出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正确的三观认识。使学生把思政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紧密相连,融会贯通,把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认识。

在爱国公民教育上,对中医专业学生分为两个部分,(1)针对公民行为教育,大量介绍历代中医先贤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掌故,由学生自主以书本内容加以分析,以期达到行为榜样式的教育。(2)爱国教育,由中国传统文化为引入,弘扬中医济世苍生的使命感,使学生对中医专业与国家,形成哲学、文化和心灵的多重捆绑,由内激发学生爱国情操。

在人格以及道德观,尤其是职业道德培养。对中医专业的学生,讲授与现实医疗模拟活动相结合,向学生展示医疗活动与其它工作在行为、理念上的区别。一般讲授分三个阶段,一由中医热之下患者就医的各种表现,如照片寻医现象、虚假医药广告中鹤发童颜的中医世家。二对诊疗方式的误区,如迷信诊脉、拒绝现代诊疗方式等。这一阶段大多采用视频及案例介绍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下的意义。二由学生专业课基础介绍入手,以实际医疗案例为引导,使学生自主总结中医医疗及行业行为特点,进而引去中医工作职业道德要求。三向学生大量展示我院老专家、临床医生的感人事迹,以及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以期达到学生共鸣,加强道德认识。

在法律意识培养上,对中医专业学生介绍更多的医疗类案件,模拟场景。有意识对学生进行针对式训练,以期达到兴趣引领,加深印象,学以致用的目的。

1.3.2 “纲要”课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特色

立德树人不必只在高校完成,但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环境,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来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必然要注重他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功能,为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品德培养思路和方法。

第一,在“纲要”课教学中致力于培养中医专业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也是传统德育最为重视的方面,即教师在课堂上的道德认知灌输,目前在教学方式上已加入多媒体展示和实践教学方式,这无疑能以中国近现代史实纪念馆生动形象的景象感染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采用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方式,教师选取有道德争议的近现代社会事件作为两组学生讨论的议题,形势如同辩论,在争论中教师启发学生做积极的判断,并启迪学生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第二,在“纲要”课教学中致力于培养中医专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深有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道德情感培养的一种方式,教师将蕴含道德理念的中国近现代史史料画面或情景展示或描绘给学生,让学生试着感同身受,从而自我认知,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维护,还是对社会设施的爱惜,以及对个人需求的诉求,都将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判断与体会,此时教师要做的是正确引导,以理服人。此外培养学生要有羞愧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增“纲要”课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教学在中医专业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中的比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学生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特定的环境及其事物的情况做道德分析判断,进而形成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此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点就是班杜拉提到的“抗拒诱惑”教育。在“抗拒诱惑”教育中,教师应着重肯定学生个体生存的要求,从而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生存需求绝对要限定在法定范围和社会约定范围内。为此引导学生面对诱惑控制冲动与贪念,并提示学生冲动与贪欲将使内心煎熬充满羞愧感,而抵制冲动与贪欲将使心情轻松喜乐,减少压力,精神焕发。

第四,加强中医专业“纲要”课中立德树人文化化的教学。教学过程减少对学生道德过分要求的说教,肯定学生生存所需的人本要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料中各行业职业道德贯穿于各专业之中,如近代中医艰难、执着的前行。立德树人教育不再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而散布于各行业文化之中。

第五,在“纲要”课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行为。事中反省和事后反省,引导学生对自我行为用已经内化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并得出是非得失公断,鼓励学生的良好行为,并示意这种行为能让自身产生愉悦感;在课堂上适当批评学生的不当行为,并示意这种行为会让自身产生忧虑愧疚感。

1.3.3 “原理”课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特色

“原理”课程是在全国各高校开设的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具有理论基础作用。当然,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医德,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避免医患冲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应该学习该门课程。

原理教研室全体任课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课程教学与中医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体来讲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案例与中医专业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原理教研室任课教师很注重课堂案例的设置,力争做到课堂中所列举的实例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具有普遍意义。

例如在讲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时,设置案例“狼孩”、“猪孩”等,讲到实践的基本形式——科学实践的时候,列举著名的拉斯克奖的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她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其最初研究灵感来源于东晋抱朴子葛洪《肘后备急方》:“取青蒿一握,清水一升,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屠呦呦前后进行了91次实验,最终青蒿素研制成功。讲到“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时候用中医的治病理论入手,讲到矛盾的普遍性时用“X光”的发现和作用引入。讲到“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使用案例输血的历史,让学生通过事例得出结论:人类惊心动魄的输血史说明,错误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过从无知到有知、从错误到正确、从相对错误到相对正确的过程。

关于具体事例不再列举,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原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做到了因材施教,能够针对中医专业,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寻找最适合的案例,并充分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医专业学生医德的培养。医科院校是培养白衣天使的场所,其德育教育和其他院校相比有相同点但也因为其学生将来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不可避免也有特殊的地方。医德对于医学人才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品德,医学工作者们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和医德规范。医德和其他道德规范一样,自觉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要使医科院校的学生从业后成为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就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这种自觉性,树立牢固的医德。

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等,无疑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追求崇高的人文目标,必须具有非常卓越的精神品德。精神和情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最根本的体现,精神境界和情感倾向构成不同的人格力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形成多元价值观的时代,社会上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出现,这一方面成为德育教育的机遇但更多的是对德育教育的挑战。

所以,面临这种形式,思政课教师只有树立科学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道德思维并将他们的道德品质向健康的发展轨道引导,当然,原理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原理教研室全体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力争帮助学生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以后从医的基本道德品质。

第三,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也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例如讲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举例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并进一步介绍: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1.1万余人,德国有3万名针灸师,墨西哥的针灸师有5000多人,澳大利亚有4500个针灸、中医师,巴西有针灸师1.5万余名,新加坡有中医师1500人,中国香港特区登记的中医、针灸师有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只有两万人口的基里巴斯也有两个中医诊所。有的中医针灸师还参与了当地国家政府决策。用此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借以激发其热爱本专业、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感。

例如讲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正面案例列举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因为科技兴国,进而带来的巨大腾飞,反例则列举: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是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国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A-380。让学生明白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所以要爱自己的祖国,要为国家做贡献,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

第四,发挥原理课优势,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理课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补充的知识也很多,例如讲到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给学生补充古希腊朴素唯物论的有关内容,如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等观点。讲到主观唯心主义有关内容时,给学生补充贝克莱的“物是感觉的复合”、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讲到客观唯心主义的时候补充朱熹的“理在事先”,柏拉图的“世界是理念的影子”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讲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列举社会学中一个著名的案例囚徒困境,讲解之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讲到发展的实质时用铅笔发明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讲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时补充古代知行观的有关问题。讲到“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中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时补充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约翰•洛克的“白板说”等内容,让学生分析后得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总之,原理教研室全体人员在与中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教学案例与中医专业的结合,第二,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医专业学生医德的培养,第三,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四,发挥原理课优势,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原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能够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将来能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3.4 “概论”课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特色

“概论”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大学课程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将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深切的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更注重于从中医药院校实际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医药教育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我校的办学特色。

第一,“概论”在结合中医药院校实际的基础上,能有效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致力于人民健康事业。青年大学生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如果不重视理论的学习,不注意改造世界观,不努力加强政治修养,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失去人生的前进坐标,这是十分危险的。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过程中,始终把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的投入学习,并注重把学习、思考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概论”有助于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始终贯彻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实事求是也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在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通过这一理论精髓的学习和探究,能使学生们认识到贯彻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具体到概论课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人物案例的启示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案例教学中既通过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破除对马列理论的迷信,创立新理论并开创革命和建设新道路的人生经历,使学生感受伟人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魅力人格;也联系中国古代的医学伟人,从张机到后来的金元四大家,评述他们以实事求是勇敢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医疗活动,他们无不是科学地牢记前人,批判地吸收前人经验,大胆提出自己见解,推动中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不断地促进人类的进步。这些人物案例,能有效帮助中医药院校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和现实,正确看待中医药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三,“概论”有助于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概论”课程中讲述了两大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条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这一切的结果,来自于我党的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是这样,医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凡一门学问,要想学懂它,精通它,必须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才能达到目的。何况中医学原是文辞古奥,理论精深,涉及面很广的自然科学,初学者若无坚定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决心,虽有良师益友,也难真正入门。或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或仅获皮毛、技艺平庸。我国古代多数医家,他们之所以有成就,莫不如此。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刻苦钻研而取得成就的。就如东汉医家张仲景并非天生的“医圣”,而是固为“感往昔之沦丧,伤磺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不朽名著。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历经27的的岁月,研读过800多种药物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才完成了巨著《本草纲目》。也正是有了中医学药理论的不断突破,才促进了中医药实践的发展,使中医药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四,“概论”有助于从多方面加强对中医药院校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概论”课程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概论课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提升医学生的全面素质。在不断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其理论性强,与现实和医学生实际较远的局面,在培育医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更要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把中医文化的“仁爱”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这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概论”课程多年来一直立足于中医专业的特点致力于教学改革,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内实践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医专业的教育教学统一起来,以适应社会卫生需要、卫生服务模式、医学科技的发展变化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中医学教育有机融合,从以教师为本,以教材为本,转移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4 教学大纲

另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

1.5 与中医专业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研究课题

(详见下页附表)

姓 名

职称

科研课题名称

科研课题来源

课题编号

项目拨款(万元)

起止时间

类别

张亚军

讲师

传统医德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陕教科规办[2013]7号)

SGH13438

0

2013.7-2014.6

厅局级

张亚军

讲师

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应用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陕教技[2013]9号)

13JK0015

1

2013.7-2014.6

厅局级

张雪玲

教授

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及评估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陕中院科字[2013]17号)

2013SZ01

0.3

2013.10-2015.10

校级

张婧

讲师

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陕西中医学院(陕中院办字[2013]30号)

2013jb29

0.4

2013.7-2015.7

校级

张婧

讲师

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陕中院科字[2013]17号)

2013SZ20

0.2

2013.10-2015.10

校级

张婧

讲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综合改革项目

陕西中医学院(陕中院教字[2013]43号)

22

0.8

2013.12-2015.12

校级

王文利

讲师

网络舆情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陕中院科字[2013]17号)

2013SZ15

0.2

2013.10-2015.10

校级

李吉

讲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项目

陕西中医学院(陕中院教字[2013]43号)

21

0.8

2013.12-2015.12

校级

腾讯元宝 腾讯元宝